脊髓損傷患者神經性腸道症之復健

復健科 黃俊強 主治醫師 黃茂雄 主任(94年9月)


脊髓損傷的病人,尤其是完全性損傷者,常深受其神經性腸道(Neurogenic bowel)所苦。慢性便秘、腹瀉、腹脹、食慾不佳、甚至失禁等症狀,不只干擾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影響病人的社交功能與職業功能,造成整個家庭經濟、照顧及精神上的負擔。

脊髓損傷的病人,容易形成神經性腸道症的原因除活動力下降,藥物影響等。最重要的便是神經控制受損,而可依據受損神經的位置可區分為上運動神經性及下運動神經性腸道(upper motor neuron and lower motor neuron neurogenic bowel)一般腸道的上運動神經系統是指脊髓圓髓(conus medullasis)之上的神經系統包括頸、胸、腰脊髓及腦,反之,腸道下運動神經系統則指脊髓圓髓,馬尾(caude equina)及週邊神經。基本上單單依據病人的症狀表現,常常無法正確區分何種形式的神經性腸道,除了詳細詢問排便情況及神經檢查,仔細地肛門指診及外觀檢視是必須的,也可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放射線診斷、肛門直腸壓力檢查或肛門括約肌的肌電圖檢查。一旦能加以區別診斷對於治療與復健上將有很大的幫助。

神經性腸道的治療與復健方式有下列幾種:

(1)腸道訓練(Bowel training):利用腸胃自主的蠕動與反射及腹部按摩, 配合直腸刺激以達到定時解便的目的,此方式較無侵犯性適合長久使用。有時需視情況配合手指挖糞道

(2)飲食調整:須有充分的水分及纖維素攝取,一般無特殊狀況下,水分建議每日多於1500ml及纖維素每日多於15g。

(3)藥物控制:可利用藥物軟化糞便或直接促進腸道蠕動等,達到解便目的。缺點是有些藥物會有耐受性增加的現象,而失去效果或需加重劑量。

(4)手術治療:依據病因可轉位有功能的肌肉或將電極直接植入以重建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或肌肉切開術(myotomy)以解除高張的括約肌。如果病人持續解便困難且保守性療法無效時,便可考慮施行大腸造口術(colostomy),如此可減少腸道照顧的時間,及失禁的情況。但須承受手術的風險及美觀上的影響。所以手術處理往往是最後考慮的方式。

處理神經性腸道症的目標在於:1.減低無預期的腸道蠕動造成失禁2.促進有效率的腸道照顧3.避免相關的後遺症發生。而處理方式的選用,除須查明引起的病因之外,社會資源、病人及看顧人員的情況也須一併考慮,所以一但有神經性腸道時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與處理,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與癒後。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