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欄 

睡眠障礙--不寐

中醫部內科 吳景崇 主任(94年11月)


不寐,即是現代人所謂失眠。輕者可出現難以入寐,或睡眠時間較短,或時寐時醒,或寐後易醒,醒後難以再寐;重者整夜不眠,不寐在古代書籍中稱為“不得眠”、“目不瞑”,以及“不得臥”者。

辨證與治療:

一、辨證要點:

(1)辨受病臟腑之不同:

不寐患者除主訴失眠外,尚有不思飲食,或食慾減退,口淡無味,飯後覺胃脘脹悶,腹脹,便溏,面色萎黃,四肢困乏,或噯腐吞酸等症狀者,多屬脾胃病變;若兼有多夢、頭昏、頭痛、健忘等症狀者,則其病在心等。

(2)辨臨床表現之不同:

輕者少眠或不眠,重者徹夜不眠;輕者數日即安,重者數月不解,甚至終年不眠。最常見者為入睡困難。如患者雖能入睡,但睡間易醒,醒後不易再睡者,多為心脾兩虛;心煩失眠,不易入睡,又有心悸,口舌潰爛,夜半口乾者,多為陰虛火旺;入睡後易於驚醒,平時善驚,易怒,常嘆息者,多為心虛膽怯或血虛肝旺等。

二、治療原則:

(1)不寐主要由於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所以用藥治療原則,應著重在調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如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血、益氣鎮驚、化痰清熱、和胃化滯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臟腑的功能得以恢復正常。

(2)不寐的關鍵在於心神不安,故安神鎮靜為治療不寐的基本法則。安神的方法,有養血安神、清心安神、養陰安神、益氣安神、鎮肝安神,以及安神定志等不同,可以隨證選用。

(3)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在治療中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因情志不舒或緊張而造成的不寐。

證型治法與方藥:

(1)肝氣鬱結:心悸、精神恍惚或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胸悶心煩、睡眠不安者,舌紅苔少者,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柴胡龍牡湯主之。

(2)肝火旺盛:目赤、耳鳴、頭暈、急躁、口苦、舌赤、脈弦者,龍膽瀉肝湯主之。

(3)胃脘不和者:心膽虛怯、氣鬱生涎、夢寐不安、胃脘痞滿者,溫膽湯主之。

(4)陰虛火旺:心悸、心煩不安、口乾舌燥、手心熱者,六味地黃丸、黃連阿膠湯主之。

(5)心脾兩虛:面色少華、四肢倦怠、神疲食少、貧血者,歸脾湯主之。

(6)心膽虛虛:虛勞虛煩、精血虛煩、痰飲內著、怔忡、恍惚、健忘症者,酸棗仁湯主之。

(7)瘀血阻滯:偏頭痛頭暈、頸項酸痛、頭頸部慢性肌腱炎者,葛根湯、血府逐瘀湯主之。

(8)思慮過度:心血不足、心煩多汗、怔忡健忘、眼睛疲乏、心神不安、口乾舌燥者,天王補心丹主之。

不寐病人,每日應有適當的體力活動,持之以恆,促進身心健康,常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