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腫大的高雪氏症--談最新酵素替代療法及罕病用藥的保障

遺傳諮詢中心 王禎鞠護理師、趙美琴主任(96年2月)


妹妹約7個月阿嬤就發現她的肚子比一般小孩大,週歲時肚子平躺像青蛙,醫生替她照超音波,以為便秘,肝稍微腫大,也不以為意,因為活動力好學習快、食慾超好,膚色黝黑有胎毛,但體重就是不增。直到2歲7個月轉診給趙美琴醫師,診斷罕見高雪氏症,經緊急申請藥,治療一次後腹圍已由56公分減少2公分,希望她趕快好起來。(嘉義的陳媽媽)

高雪氏症(Gaucher Disease)為一罕見遺傳疾病,1882年由法國高雪醫師發現肝脾腫大病人的肝臟有不尋常的細胞囤積脂質為葡萄糖腦苷脂,屬於溶小體醣脂類儲積症,而控制此脂質的基因位於染色體1q21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型高雪氏症最常見,發生率約四萬分之一,不會影響到神經中樞系統,智能和運動協調正常。但由於高雪氏細胞會囤積在全身器官中,造成肝脾腫大、侵犯骨髓而導致血小板缺乏症、貧血、骨折,基因突變90%在N370S 或N370S/L444P,常發生於猶太民族後裔。

第二型高雪氏症又稱急性神經元病變型,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多在出生後半年內發病,兩歲前即死亡,突變基因N370S/L444P。

第三型高雪氏症又稱慢性神經元病變型或青年型,發生率約五萬分之一,多在兩歲後發病可活至三十歲以後。症狀和第一型相當類似,但會有些許神經症狀,在未被診斷前多被歸類為第一型,主要為L444P基因突變。

診斷依據除了臨床症狀須骨髓穿刺抹片染色,巨噬細胞中會有葡萄糖腦苷脂囤積在溶小體內高雪氏細胞。測量淋巴球或纖維芽細胞中葡萄糖腦苷脂酶活性及基因病變分析來正確診斷。

以前高雪氏症沒有藥物治療,藉助脾臟切除或骨髓移植改善病情,但是病童不是因肝脾腫出血、骨折、嚴重生長遲緩或是侵犯腦神經元、腦病變而死亡。直到酵素基因解碼,基因重組合成酵素技術越趨成熟,酵素替代療法為針對第一型高雪氏症現階段治療的主流。Cerezyme®酵素經注射入體內到溶小體內能將囤積物質分解,終身治療可以逐漸改善病情,使生理功能恢復。因為藥物研發技術所費不資,藥價極為昂貴,感謝衛生署、健保局及醫界共同努力防治罕見疾病,由健保局提撥近27億元,專款專用於罹患罕見疾病的病友。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