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明的異想世界

精神科    柯志鴻 主治醫師(96年12月)


「曉明」原本是個有些內向不擅長人際關係的國中男生,上了國中之後,總會向父母抱怨有些人際問題,尤其是和同學的互動,每每覺得很難適應,而從小最常有的休閒就是上網。

上了國二之後,幾乎每天回家就躲在房間裡面上網,爸媽叫他讀書雖然會聽,但常常抱怨看不懂讀不下去,成績愈來愈退步。爸媽已經注意到曉明似乎變的不一樣,去學校會害怕,也常找理由請假,父母一開始以為曉明只是愛上網,勸不動就算了。但慢慢發現愈來愈不對勁,曉明行為舉止也愈來愈奇怪,經常自言自語。後來,開始不願和父母一起吃飯,也不太洗澡,三餐變的不正常,甚至經常懷疑網路上的人找鄰居在跟蹤他。父母非常擔心,所以就帶他就醫,希望可以治療他的網路成癮。

醫師評估後發現曉明言語內容有些脫離現實,尤其提到遊戲中的一些其他玩家會滲透到他的現實生活監視他,所以不敢出門,也不敢上學。在描述這些事件時,有許多語無倫次難以理解的情況。除此之外,他的自我照顧明顯下降,也不想洗澡,也很少吃飯。唯一想做的是想要去釐清這些事情的真相,了解這些人為何要監視他。經過專業的評估,醫師建議「曉明」的表現可能並非網路成癮,而是急性精神症狀(Psychotic symptoms)的表現,需要立即接受治療來緩解這些症狀,才有可能進一步和他討論網路和上學的問題。

經過一個月的短期治療,精神症狀有明顯改善,也不會害怕到學校,慢慢恢復正常的就學。雖然還是需要服藥,但生活逐漸恢復正常,開始會願意和父母吃飯,願意出門,自我照護也逐漸改善。

近年來網路已成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娛樂之一,尤其是網路遊戲與即時通,幾乎已成為青少年第二個生活重心。許多青少年因為過度投注,而造成網路成癮,的確需要注意。但另一方面,許多發生於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社交恐懼、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疾患等),也經常以網路互動問題的方式呈現。

例如曉明的精神症狀即以網路互動的問題呈現,但由於青少年次文化的隔閡,家長往往不易判斷青少年的網路互動是否是怪異的表現,也容易當做只是上網過頭,而未積極的協助就醫。到目前為止,尚無報告針對青少年精神病性疾患的網路相關症狀做詳細之調查,但就臨床經驗顯示,當個案出現以下的症狀時,須注意是否並非單純之網路成癮。這些症狀包括:

1.不洗澡

2.害怕上學,對上學呈現不合理的恐懼(和一般不會害怕上學,只是想躲在家中上網不同)

3.害怕和人互動,甚至包括家人(和一般只是不接受父母對網路的限制而不想和父母說話或沒空和家人互動不同)

4.不合理的網路陳述,尤其提到網路上的某個角色出現在現實中,或將遊戲內容不合理的視為現實的一部份(例如網路上的遊戲角色正在現實中跟蹤他),同時有許多不合一般邏輯的陳述。

5.出現自言自語,即使沒有上網也如此。

6.堅持去做某些怪異的事情,也提不出適當的理由。(要到某處尋找某個角色)

7.發現個案有語無倫次的現象,除了網路的事情以外,其他事情的溝通上也出現問題。

由於,類似的研究有限,這些症狀也只能提供作為參考,但重要的是,若有異常的上網行為,要儘早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也才有機會針對精神疾病或網路成癮做完整的評估與治療。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