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傷「心」

心臟內科   劉誌宗 醫師   顏學偉 主治醫師(98年2月)


入冬季節,急診室裡的人潮比起往常更加絡繹不絕。擴建後的急診室,似乎仍然顯得擁擠。而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是這群病人中的大宗。由衛生署公告的十大死因,自民國九十六年起,心臟血管疾病巳經擠下腦血管疾病而躍升為第二位。

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就包含了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早發性冠心症的家族史…等。「抽菸」巳被證實和明顯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相關。並且,抽菸會更增加其他危險因子的風險性(協同作用)。目前認為,即使是二手煙(secondhandsmoke)也可能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事實上,抽菸是冠狀動脈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在所有抽菸相關導致的死亡中有35-40%是由缺血性心臟病所造成。即使是被動的暴露(如二手煙),也可以造成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功能不良(coronaryendothelialdysfunction),而增加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在1950年代就有些重要的臨床研究證實了抽菸與冠狀動脈疾病有很強的正相關的關係。在接下來的五十年期間,也有相當多的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studies)證實了抽菸與增加冠狀動脈疾病危險的關係。這些研究發現,和不抽菸的病人族群比較,每天抽二十支以上的香菸,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性增加了2-3倍。並且,這些效應和抽菸的量也有關係:抽菸的量愈大,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性愈高。即使每天只抽1-4根香菸,還是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就算是這麼少量的抽菸,它對造成心肌梗塞或死亡的影響卻是很大的。除了心肌梗塞以外,抽菸也會直接導致增加猝死、主動脈瘤、有症狀的週邊動脈血管疾病、及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另外,抽菸也是心肌梗塞再發作(recurrentmyocardialinfarction)的重要危險因子。

除了對血壓的直接不良反應、減少心肌細胞的氧氣供應,抽菸另外透過幾個機制增加粥狀動脈硬化。長期抽菸會加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holesterol]的氧化及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而影響冠狀動脈血管的擴張作用。另外,抽菸和自發性的血小板聚集(spontaneousplateletaggregation)、增加單核細胞附著到內皮細胞等作用有相關。此外,與不抽菸的人比較,抽菸者發生冠狀動脈痙攣(coronaryspasm)的盛行率更高,並且更容易發生心室性心律不整(ventriculararrhythmia)。

戒菸,是心臟血管疾病預防醫學相當重要的課題。整體來看,戒菸者和繼續抽菸者比較,其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死亡率減少約36%。在這個分析裡,在停止抽菸後,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比率也會下降;治療冠狀動脈疾病中,我們使用了多種藥物如:阿斯匹靈、降血脂藥物(statins)、乙型阻斷劑(beta-blockingagents)、及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等,目的是希望能改善病人的長期預後,但更不能忘記的重要工作∼戒菸!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