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擴張氣切術介紹

胸腔內科    陳煌麒 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8年7月)


根據統計,病患進入加護病房最常見的原因是呼吸衰竭,不管其發生原因為何,當下我們會執行經喉氣管內管插管以建立人工氣道。氣管內管除了可以連接呼吸器以提供機械輔助換氣外,還可以加強呼吸道痰液清除功能。經喉插管雖然不致於造成外觀上的傷口,但長期使用會造成很多併發症,例如呼吸道感染或口腔潰瘍等。也因此對於短期無法順利脫離呼吸器以及咳痰能力不佳的病患而言,氣切便成了另外一種建立人工氣道的方法。

然而民眾對於氣切總會有錯誤的觀感,認為做完氣切等於是完了,無法進食與說話,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很難溝通。事實上氣切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減少經喉插管的痛苦,有些患者甚至在做完氣切後就算還有呼吸器使用仍可自口進食,此外患者若脫離呼吸器亦可自行說話,除非患者意識不清或發音構造有問題才無法說話。若患者後續恢復情況良好,也可移除氣切管路讓傷口自行癒合。比起經喉插管而言,氣切還有下列好處:不易滑脫且換管容易故較安全;呼吸道痰液清除效率佳;另管子短,較小的呼吸道阻力更有助於病患脫離呼吸器。

傳統的氣切術是將病人送至開刀房在全身麻醉下以外科手術執行。自一九八五年Ciaglia發展出經皮擴張氣切術 (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 後,不同的方式不斷地被提出、改良且廣為應用。許多醫學報告指出,經皮擴張氣切術較傳統的手術氣切更為安全且有效率:直接在床邊操作,病患不需移至開刀房,減少運送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手術時間短,傷口小,恢復快;術中及術後的併發症亦較少見。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的加護病房,經皮擴張氣切術也已取代傳統的手術氣切,成為氣切手術的最佳方式。

高醫內科加護病房於民國九十二年引進這項新的技術,而小港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也於民國九十四年跟進,至今已有數百位的患者受惠。其做法是於第一和第二或第二和第三氣管環之間,將頸中線皮膚垂直切開約一公分,以空針穿刺後經由軟針將J形導管放入氣管內,初步擴張後沿導管置入外層之保護性導管,再以單一擴張器組 Blue Rhino 擴張皮下組織及氣管至一定大小,然後置入氣切管路即完成整個手術。手術全程在支氣管鏡的監控下執行以減少併發症,平均時間約三分鐘。雖然經皮擴張氣切術有其禁忌症,但隨著手術方式的改良,醫師技術的純熟,絕對的禁忌症愈來愈少(如:頸部中線腫塊或大血管、嚴重凝血機能異常)。因此在慎選病患的前提下,經皮擴張氣切術對加護病房的病患而言,是一項安全且重要的手術。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