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習--哥倫比亞大學進修記

胃腸內科    王聖雯 主治醫師(98年8月)


在母院支持下,我於西元2006年到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癌症研究中心(Irvine Cancer Research Center)進行三年的研究學習。我的研究重心是探討骨髓來源的間質幹細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對組織修復的角色。間質幹細胞是一種骨髓中不同於造血系統的幹細胞。三十多年前科學家在培養骨髓細胞時,發現其中有一群類似纖維母細胞的型態,能在體外培養繁殖的間質細胞。由於間質幹細胞存在許多器官且容易培養,過去十年以間質幹細胞為主的研究蓬勃發展,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間質幹細胞目前在臨床上主要應用在減少骨髓移植病人的排斥反應。

我在哥大的學習過程中有兩項主要的研究項目;第一項是將間質幹細胞被誘發分化成胃上皮細胞,第二項也是最主要的,是研究利用間質幹細胞調節免疫反應的能力來修復組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間質幹細胞達到組織修復的目的主要是藉由調節免疫反應、改善氧化壓力。這些機轉可能更具有臨床價值,不但具有治療意義,也可能決定很多宿主對疾病的耐受性。

這三年在哥大的學習,我著實大開眼界,因為也許剛剛擦身而過的那位不起眼的人正是某位諾貝爾獎得主,或是剛剛那位在隔壁做實驗的人最近正在某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身處精英聚集的環境,眼見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使出渾身解數地努力地工作著,其中競爭的壓力當然不在話下。我發現無論是哥大或是紐約,都是資訊充足的地方。地鐵上人手一書,每個人幾乎都有一步黑莓機隨時收發伊媚兒,聊天的話題極少八卦或批評反而是建設性意見的交換。無時無刻,大家都在接收新的訊息並且有意義地討論,這樣有效地利用時間學習讓我深感佩服。出國前我沒有離開過高雄生活也沒有離開過臨床,第一次離開高雄就是到相隔半個地球的紐約市,第一次離開臨床就進到一個以動物實驗為主的實驗室,這些巨大的轉變讓我吃了很多苦頭,也花了很多時間來適應。然而,在親友支持及與腎臟科郭美娟醫師就近的照顧與鼓勵,讓我順利地完成這段學習。

這三年最重要的體驗就是,英文真的很重要。因為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看一篇文章要用比英語系國家的人多用幾倍的時間,也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準備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努力的人更多,現今科學研究的突飛猛進,是一大堆金頭腦日以繼夜、絞盡腦汁所得到的結果,百家爭鳴的情形也造就了今日科學研究領域的割喉競爭。我深深體會到,努力付出不一定有好的成果,但是沒有努力一定沒有成果。總言之,良好的外語能力能加強與國際知識潮流接軌的能力,更廣泛客觀地了解世界科學知識的動向。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