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毒-戴奧辛

職業及環境醫學科    林嘉益 主治醫師(98年12月)


在台灣,自早期的米糠油事件、台南縣中石化安順廠的汙染事件,彰化線西的毒鴨事件、毒蚊香,到最近的戴奧辛毒鴨,戴奧辛汙染事件總是不定時的出現在媒體版面,汙染源大多來自高溫燃燒,如煉鋼後的爐渣汙染河川、土壤,進而造成一些農牧產品受汙染,最後讓我們吃下肚去。

多氯戴奧辛、多氯呋喃、與戴奧辛類多氯聯苯統稱「戴奧辛類化合物」,共有210多種之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皆具有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並與氯結合,是燃燒或製造含氯物質時,產生的無色、無味、毒性很強的脂溶性化學物質,會安定存在於動物脂肪內。

戴奧辛產生的來源,包括自然生成(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工業原料製程(如含氯酚類化合物)的副產物、特定工業製程的燃燒排放,如工業高溫製程(如水泥窯爐、瀝青拌合廠、煉鋼廠、非鐵金屬熔融冶煉、鑄造廠等)、化學製造(如殺蟲劑、紙漿、造紙漂白、氯乙烯製造等)、電力與能源利用(如電廠燃油燃燒、車輛燃料燃燒等),還有廢棄物焚化、及其他人為的燃燒行為(如露天燃燒、火災、抽煙等)。

戴奧辛不只存在於空氣中,也同時存在於土壤與底泥中。它可經由呼吸和食入而影響我們的健康。 然而,戴奧辛進入人體的途徑可為呼吸或飲食進入,但主要是經由食物攝取而來,主要來自高脂肪食物如魚、肉類和牛,占了大約有90﹪以上,以外其他暴露的量並不多。

戴奧辛具熱穩定性,耐酸鹼,抗化學腐蝕,抗氧化水解,水中溶解度低及低可燃性等特性,因此一旦形成,在環境中極難分解,導致環境蓄積,並會透過生物鏈,形成生物轉化,生物累積及生物濃縮。由於戴奧辛具有脂溶性,一旦進入人體,多積存於脂肪內,無法分解,需極長時間才能排出體外,因而有世紀之毒之稱。其中以2,3,7,8-四氯聯苯戴奧辛之毒性最強。

依據文獻所載戴奧辛的毒性可分為:皮膚毒性,如:痤瘡出現、色素沈積、體毛增生 ;神經系統毒性,如:週圍神經的傳導緩慢現象;肝臟毒性,如:肝臟顯腫大及血清肝機能異常現象;致腫瘤,如:軟組織腫瘤及惡性淋巴腫瘤,以及 生殖系統毒性,可能造成胎兒缺陷,孕婦自發性流產等。人類暴露於戴奧辛所導致之病變或異常多為極微量的暴露,未見有大量攝入立即致死的記載。目前美國環保署、世界衛生組織都已將戴奧辛歸類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

雖然政府已經在95年發布「食品中戴奧辛處理規範」,參考歐盟而訂出食品中戴奧辛最大限值,對食品戴奧辛有重大影響之土壤,仍未訂定管制標準。在現階段,除了有賴政府環保單位對於戴奧辛汙染源管制及衛生機關對食品的抽查,我們民眾也可以從生活中減少戴奧辛產生及攝取:確實做好垃圾分類,尤其是塑膠類的垃圾更要注意回收,而減少製造垃圾更是戴奧辛減量最有效的方法。儘量使用低污染及可回收再利用材質的物品,並且少用含氯物品,不燃燒廢棄物,減少小型焚化爐之使用。在交通方面,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使用機動車輛。在飲食方面,日常飲食要均衡且多樣化,建議勿攝取過量肉類脂肪及內臟,並使用較簡單的烹調方式。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