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急症--中暑

急診部   簡順卿 主治醫師(99年12月)


在一個炎炎夏日的中午時分,天氣非常悶熱。此時由119人員,送來一位四十歲出頭男性病患。該病患過往身體健康、沒有特殊疾病,亦無使用任何藥物。今天早上,公司舉行單車競速。賽事進行到一半,病患突然發生意識不清,於是就將病患送到本院急診室。

經檢查病患呈現意識混亂、合併體溫上升及大量出汗之狀態。但其它理學及神經學檢查均為正常,經研判應為中暑。經給予靜脈輸液補充、並除去緊身的單車服,將病患置於冷氣房中並在身上灑水予以降溫。在一兩個小時後,病患體溫回復正常,意識也回復正常狀態。

中暑是一個可經由公共衛生及民眾教育而加以避免之環境傷害。一般分為典型性及運動型中暑。致病機轉為(1)外在熱能增加(如熱浪來襲的夏日或處於無空調的車子內)(2)內生性熱能增加(如劇烈運動,甲狀腺機能亢進)(3)體液缺失,無法排汗.三者交相作用所造成.典型性中暑好發在自我照顧能力差、經濟弱勢的老年人。在熱浪來襲的夏日,因無法獲得充足的水分補充,且無冷氣空調以紓解熱壓力所造成之傷害。而運動型中暑則好發在健康的成年人,在沒有經過適當的調適時間便在悶熱的天氣下進行劇烈之運動,如:軍人之行軍及出操、馬拉松比賽。症狀主要包含有以下三種:(一)高體溫(體溫高於四十度以上)。(二)神智不清(輕微的有頭暈、意識混亂、昏厥、抽筋,甚至意識昏迷)。(三)身上無法出汗(但是運動型中暑之病人,經統計到達醫院時仍有一半左右,仍呈現出汗的狀態)。

在臨床治療上這兩類型中暑治療上並無太大的差異,主要是以:(一)物理性降溫:如將身上衣物全部除去,在身上灑上冷水並用大型風扇吹拂,也可使用冰袋置於患者腋下及鼠蹊部幫助降溫;或者使用冰水浸浴。在救護車運送病人途中,給予冷氣使用也有助於降溫,但不建議以酒精做全身性擦拭。(二)合併點滴靜脈注射為主。並注意生命跡象的穩定,及追蹤是否有器官衰竭、橫紋肌崩解、電解質異常、凝血病變及休克的產生。

在公共衛生方面,須加強獨居老人、無自我照顧能力者之訪視。提供公共場所之空調供一般民眾使用(如圖書館、麥當勞、捷運站的冷氣空調,供民眾暫時使用以紓解熱壓力),並教導民眾避免在正午時分,在大太陽底下工作。倘若可以,盡量將戶外工作安排在早上或傍晚進行,並且須有適當的休息時間,給予補充流失之水分及電解質。慢慢增加每天的工作量,讓身體機能有時間達到最適當的調適反應,盡量穿著淺色系寬鬆之衣物,避免包的密不透風影響散熱。一旦在酷熱的環境下有身體不適情況發生,便須考慮是熱傷害所造成(如頭暈、虛弱、小腿抽筋等)。此時便須停下工作,鬆開衣物、到陰涼處休息、並補充水分。若症狀未緩解即需就醫。

回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