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Internet Explorer 7 or lower) is out of date. It has known security flaws and may not display all features of this and other websites. Learn how to update your browser.

X

 


科室簡介

周伯禧 部主任

  
     高醫骨科成立於1954年,1963年高醫骨科在廖潤生及陳世雄等前輩奮鬥之下,由外科分割出來成為全國第一個獨立的骨科。這創舉成為台灣日後各大醫院跟隨的風潮,前人尊重專業的遠見實在令人欽佩。

  本科在後續接任的林森源主任(1982年-2002年)、林高田主任(2002年-2004年)、張瑞根主任(2004年-2009年)、鄭裕民部主任(2009年-2012年)、田英俊部主任(2012年-2018年)、黃鵬如部主任(2018年-2021年)、黃炫廸部主任(2021年-2022年)及現任的周伯禧部主任(2022年-)的帶領下日益茁壯,主治醫師數目前32位。
  各主治醫師在次專科的領域都已建立起學有專精的權威,因此於2011年10月1日正式升格為骨科部,由鄭裕民教授擔任首任部主任,下設(一)關節重建科(二)運動醫學暨創傷骨科(三)小兒暨脊椎骨科。現任骨科部部主任由周伯禧擔任,部內次專科主任、主治醫師以及各科的醫療特色與專長介紹如下:

 成員介紹

(一)關節重建科: 

      科  主  任:林松彥。

      主治醫師:黃炫廸、劉秉政、陳崇桓、林松彥、許家豪、張舜閔、

                        陳姝蓉、黃士豪、盧康樂、何承融、王應鈞。 

      顧問醫師:鄭裕民、張瑞根。

      特約醫師:蘇景源    

  本科主治髖、膝、足踝關節的病變,進行軟組織重建、切骨轉位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也包含骨腫瘤的診斷和處置。蘇景源醫師於1980從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習回來開始全膝關節置換,黃炫迪醫師於1998年自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研習回來加入膝關節疾患的處置,2014年起何承融與王應鈞醫師陸續加入膝關節團隊。張瑞根醫師於1987年從日本神戶大學及1993年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習,主治髖關節的病變疾患,陳崇桓與林松彥醫師亦追隨張瑞根醫師的腳步加入髖關節疾患的處置並擴展骨盤骨折與疾患的醫療。陳崇桓醫師於2015年年初申請AO Trauma Fellowship資格,同年7月前往日本高知市Chikamori Hospital進修髖關節相關疾患。鄭裕民醫師於1988年從日本奈良大學研習,開創足踝關節的領域,黃鵬如醫師2004年從美國巴爾第摩摩西醫院研習回來加入足踝關節的陣容。足踝關節團隊(鄭裕民、黃鵬如、陳姝蓉醫師)於2013年以"改良式遠端謶骨矯正切骨手術治療大腳趾外翻"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殊榮。許家豪醫師2016年9月加入高醫骨科,專長於關節退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及骨質疏鬆。2021年3月26-27日完成並通過JCI CCPC膝關節置換疾病別認證。

 

(二)運動醫學暨創傷骨科: 

      科主任:陳建志。

      主治醫師:周伯禧、傅尹志、盧政昌、林育全、李天慶、劉文智、蘇育德、沈柏因  

                        邱兆澤、楊琮誠、顏申和、李文瑋、曾祥睿。

      特約醫師:陳勝凱。

  1987年,陳勝凱主任和臺大韓毅雄教授及北榮吳濬哲醫師共同創設 "中華民國運動醫學學會"。自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迄2008年北京奧運,本科都是中華代表團醫療團隊的主力,在長期支援左訓中心的醫療照護體系下,使國家級選手得以持續運動生涯並創造佳績,再者本科醫師輔助校方創立運動醫學系,更為運動醫學人才培育的搖籃。陳勝凱主任在1983年及1992年,分別於美國南加大及紐約特殊外科醫院研究運動醫學,以及後續的周伯禧醫師也於1996年至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關節鏡手術及骨科生物力學,使南部運動醫學重鎮更加發揚光大。2015年2月在周伯禧科主任帶領運動醫學團隊(盧政昌、林育全醫師)下成立了運動醫學中心,以運動生物力學及功能性運動訓練指導的方式,針對骨骼肌肉系統受傷後或手術後的患者,透過肌力強化及運動訓練來強化自己的身體,重新建立正確的姿勢及動作,使患者能夠回復到從事日常生活的能力,進一步能夠重回運動場上。陳建志醫師於2005年在日本福島醫科大學研習,專門從事骨外傷及骨髓炎之治療,李天慶、盧康樂醫師也都是本科未來的明日之星。傅尹志醫師則於2004年前往匹茲堡大學骨骼肌肉研究中心研究基礎醫學,並且於林高田醫師指導下學習顯微手術,也因鱷魚事件使高醫揚名全國。手外科團隊(傅尹志、劉文智)代表骨科部擔任高醫手臂異體移植團隊,將使骨科更向前邁入一大步並造福更多病患。

 

(三)小兒暨脊椎骨科:

      科 主 任 :呂衍謀。 

      主治醫師:卓進益、沈柏志、高志銘、杜品毅。 

      顧問醫師:田英俊

      特約醫師:林森源。

  1992年田英俊醫師前往奧地利進修而使高醫成為台灣最早能以超音波進行新生兒髖關節篩檢的醫院,並使得高屏地區是全國新生兒髖關節脫位早期診斷率最高的地區,目前受衛生署指定為高高屏區的指定轉檢醫院。1991年,田英俊醫師前往耶魯附設兒童醫院學習,而使高醫最早開始為肌失養症及脊髓肌萎症病童的脊柱側灣進行長節的矯正及融合手術。本科在兒童骨折的治療表現卓越, 所研究創新的圓穹切骨矯正手術廣受世界骨科醫師引用為治療肘內,外翻矯正的手術方法。小兒骨科在2014年以"小兒肘部變形新式矯正切骨手術"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榮耀。

 2020年由骨科部田英俊教授及小兒部鐘育志校長帶領下以"脊髓肌肉萎縮症(SMA)脊柱側彎矯正手術跨科卓越團隊"獲得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銅獎,該團隊長期以來以專業的跨醫療團隊合作模式進行,提升國內許多SMA病友的生活品質。呂衍謀醫師於2000年到日本研習脊椎內視鏡,成為國內微創脊椎手術先驅之一,2004年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脊椎骨科及神經學,對於傳統脊椎神經外科及尖端的脊椎重建手術,電腦輔助導航手術多所涉略。而卓進益醫師於2005年至日本仙台東北大學研習頸椎椎弓整形減壓術及微創神經減壓術及於2009年至印度新德里研習AIIMS脊椎感染,腫瘤轉移及變形矯正手術,兩位醫師均能以最適當手術及最微創的方式做神經減壓而得到最佳的病痛解除效果。

 

未來展望

骨科部的發展將邁入更有專業及系統的大格局。

(一)擴展微創手術範圍:將配合手術工具的研發,影像系統與導航系統的結合及關節鏡的使用,而讓手術均朝"微創"方向發展,以減少傳統手術的併發症。

(二)全人醫療的發展:人口老年化,合併多種慢性病的年邁病人急遽增加,故將結合院內各科資源,提供患者全方位、全療程的卓越醫療。

(三)組織工程的臨床使用:本科於骨骼與軟骨的研究成果卓越,技術嫺熟,在最近的未來將全力使研究成果轉譯化為臨床應用,而提供組織再生再造的醫療新世紀。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