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針 - 復健治療
神經肌肉病友的復健團隊治療
高醫復健部團隊 蔡詩亭醫師/陳嘉炘部長
神經肌肉疾患患者在當前醫療治療下,平均壽命已較過去延長許多。復健治療會依據患者不同的病程給予相對的復健計畫,早期介入及早期治療則著重於預防與減少併發症,初期希望能增進或維持功能與獨立性,最終目的就是改善患者其生活品質。
- 運動訓練
給予合適的肌力訓練、耐力訓練以增進或維持肌肉表現及心肺耐力,減少因無力導致活動量下降的後續失能。
- 移位及步行與行動輔具
從床上翻身、坐起到步行移位,針對患者的能力給予訓練計畫或提供合適的移位或步行輔具,以及預防跌倒。若患者喪失步行能力,也需依照其手部功能、身體狀況提供合適的輪椅與座椅需求建議。以讓患者能保有有效率的移位方式,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
- 生活自理與其輔具
針對各種日常生活訓練,給予省能的建議,並提供個人化特製輔具以提升進食、盥洗、如廁、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盡量維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的獨立性。
- 語言與吞嚥
患者在疾病的末期可能面臨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並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在評估吞嚥狀況後給予合適的食物調整建議與吞嚥訓練,以減少相關的併發症。對於溝通困難的患者,以語言訓練或溝通輔具增進患者能表達其需求的能力,維持與外界的連結。
- 關節攣縮
關節攣縮是患者在長期肢體無力後面臨到的問題,會間接影響其功能、衛生清潔、坐姿平衡等,甚至導致疼痛降低其生活品質。期望在早期給予牽拉運動,配合合適的站立架、擺位輔具、副木等以維持關節活動度。
- 脊椎側彎
神經肌肉疾患者在失去步行能力後,脊椎側彎發生的機會提升,不僅影響外觀更會影響坐姿擺位與功能,脊椎裝具能提供支持,增進擺位或功能。長期使用輪椅者需配置適當的軀幹支撐系統以降低其惡化速度。
- 肺功能
復健治療給與呼吸訓練與透過拍痰技巧、姿位引流等方式有效的排出痰液,減少肺炎的發生。
- 疼痛控制
患者可能因攣縮變形等原因導致疼痛,可予復健的物理因子治療減緩疼痛,提升其生活品質。
- 腦機介面的科技機器人
利用腦波控制儀器設備以協助無力肢體的動作執行
個論
- 運動神經元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 周邊神經病變-遺傳性肌肉感覺神經病變
- 神經肌肉接合處病變-重症肌無力
- 肌失養症
- 吞嚥與語言障礙
- 輔具
↑
← Back previous page 回上一頁